四川书画报已发表 2003.6
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画艺术市场,在国内外均不引人注目;只有古瓷器在国外还时时走红,当时的中国画国内外根本没有市场,在国外中国画是不被认可的。当时在国内中国经济处于刚起步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艺术品市场无从谈起。当时间凝固到九十年代中上期时,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建康而快速的发展,中国画拍卖的棰声终于在中国大地响起,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早在此之前,我就当时的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曾撰写了一篇题为解构—重建—定位、论当代艺术市场的文章发表在经济文化报94年6月22目的报刊上,我曾论到;随着中国经济的振兴,为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锲机,特殊背景下产生的新文化转型期的到来,为艺术家拓宽了眼界。纵横比较,新与旧,古与今,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宏观价值对比,艺术家们开始反思自己,如何解体自身艺术和确定自身艺术的发展,这种破坏和重构的双重性,是创构当代艺术的重要课题。
八十年代中国传统绘画受到了“新潮美术”的撞击,当代艺术能不能依附传统建构新的艺术体系?回答是肯定的。新的艺术语言建构需要新的审美意识来完善。对总结传统反思的宽容基于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绘画毫不客气地整体分解和探索。功力深厚和技术精致
的传统是不能取代文化意义的创造。艺术上的求新必然意味着对既定规范的解构,这种解构必然同当代文化课题同步,当代社会同传统绘画由于拉开了历史距离,部分艺术家认识到了这种视觉危机和对远距离的文化批判后,艺术家们开始注重切合实际的社会现实与个人创作经验的研究。
近年中国绘画艺术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并出现多元化格局。早些时期的“新潮美术”从理论到实践都受到西方“抽象派”影响,部分艺术家作品使欣赏者感到莫明其妙;发现属于自身民族的绘画语言消失了,在艺术变革的初期阶段,它的发展和位置是有限的。随着现实的冷漠,这种背离自身民族文化浯言的现象有个自生自灭过程。当今建立在地域文化而崛起的新中国画才是当代艺术的主流,因为这是现代审美意识所决定的。
经过“新潮美术”冷静下来的另一部分艺术家,不断地从中国传统绘画史的构建中不断总结解剖,认真分析和把握传统绘画的精深文化脉搏,他们有别于全面否定传统的批判,以现实经验体验艺术创构的出路,将外域艺术中认可的,可借鉴的那部分感受结合于中国画的再生,在熔炼中去发现来源于大自然的时代审美特征,形成近年新中国画兴起的多元化格局。
对自然界多维空间的探索,光影的捕捉,色象的变化,构成中的点、线、面、气韵、力度等,完全赋于新的直觉,那种形式的构成,造型语言的表达,笔法和技巧都做了一番改造和突破。尤其是对色彩的认识和那诱惑人的感染力都不亚于线的表现力,色彩牵动欣赏者心理情感,新画风的改造离开了色彩将是不可思议的,渲淡之极复归绚烂,将是时代的需要。现代艺术的判定不在过多注重具物二象中的临界点,“似与不似”也不是现代艺术所包容的全部内涵;现代艺术追求表现艺术手段对载体的探索,不择手段地运用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对艺术载体的催化而产生微观现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获得理想的个体艺求语言....。
艺术家们不断保持对自然万物的再认识和发展,他们用充满灵智的思维和观查,试图创造属于自身艺术的新构建,求得当代艺术潮的认定。尽管历史的辩证与艺术的轮迥,有可能在将来一个时期仍有可能判定我们认为是曾经辉煌一时的艺术判为过时艺术,但它毕竟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产物,这就是当代艺术家肩负的使命。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艺术个性,保持独有的文化针对性在这个阶段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艺术市场,国门的开放,外域对中国画的认识,都出自于对东方文化的了解上;曾有人讲“世界名画里没有中国画”。艺术家们回答,“世界名画没有中国画是一大缺陷”,没有中国画的世界名画不能称世界名画,只能称西洋名画”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环视其它国家对中国画定位所表现的困扰,确定自身艺术的位置,就显得极其重要。
这些对中国艺术的评论,并非说中国画凌驾于外域文化之上,国际上中国画宏观值取向的根本问题是经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公正境遇会随我国经济腾飞的走向而逐渐消失,近年中国画在国际艺术市场不断成为热点而升值就是一力证。东西方艺术不存在等级上的差别,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一个国家和民族,它只要存在有几千年人类繁衍发展史,它们派生出的文化和艺术均是伟大的!东方文化的辉煌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得到认定和重新估价。可以预言,在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最具东方魅力的绘画艺术将得到全人类的共识。
回顾当时的论点和后十年的艺术历程,使我进一步增加了更多的想法和想要表达的看法,随着时间推移和艺术市场的发展证明,当初的论点和观点是正确的。
今天我要强调一点的是;艺术尚美,形式固为重要,文化内涵更为重中之重点。不然只有时代形式,悠久历史痕迹消失,传承关系断裂,离开本土的文化,是可悲的文化,更谈不到世界性,所谓与世界文化接轨,口号应作深层思考,它不是一句空乏的语句,更不是一种统一的用语,它是悠久历史传承,延续,发展,可视的一种本土文化的展现。
由于文化大革命原因,在中国,文化艺术在一代人身上断代,但其影响却不是一代人的问题,他们甚至影响几代人,在近现代社会中,我们的下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大多数都崇拜所谓的时尚艺术,他们对传统优秀文化,认识是断裂的,审美是漠糊的。当然是由于我们断裂文化的影响,他们经常以个人的认识去指导文化工作,这会给再下一代带来更为严重的文化认识偏离,近来我就看见有些在电视媒体上用非常低劣的艺术教学向受视者传播,在当今,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这不能说是一种现代社会文化的悲哀,他的引响肯定不是一代人的关糸。
新画风逐步在当今时代形成,是近二十多年的事情,基本上是根据美术领导者倡导的口号去完成的。山水画创新了,花鸟画也创新了,思维也新了,理论评论也“认可”了,但市埸却不认可!是什么原因呢?从时间概念上作沉思,往回看,同样才几十年的老一辈时贤画家的作品,其市场价格却一升再升,行情看涨。我个人估计,随着中国经济再进一步增强的话,他们中的精典作品将来再上几个台阶是不会成问题的。返过来看近二十多年产生的所谓创新作品,再拿老一辈近代时贤画坛的作品作比较,按同等的时间周期作比较,要想达到同等的市场认可,恐怕是非常困难的!
我不完全反对创新,那是人家个人绘画自由的问题,但我反对美术权威的误导,所有各级官方美展,长期以来评判标准只认一个新字,由此产生的美术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他们应该是要有责任的。
在当今中国美术界,还有一种怪圈现象,不管作品好坏,首先关心的是否是中国美协会员或其它艺术头衔,然后再决定艺术的品向,我感到非常可笑和浅薄,历史上有成就的画家,他所追求的是名利以外的优秀传统文化品质,贯穿在他身上艺术的传承发展才是他们追求的艺术主线。当然身份可以说明水准,但决定不是唯一的,真正有成就的画家在他心目中是没有位置的。
有很多传统优秀绘画,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他们象日月星光,在广宇中永远保持着耀眼的光芒,百年、千年、永不过时。绘画大师作品伟大之处,就是永恒
当今美术界,在一片“创新派、新画风”的包围中保持了较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画风,在我们当今的美术院校的讲台上,如果能多一点这样的人该有多好啊!那么在廿一世记的上半个世纪里,我相信中国画坛上或许会产生一些大师级画家。所谓创新,应该多提到在传统上去发展才对!不然走过几十年后才发现这个问题,再提倡回归传统,就迟了,这又会担误一代人呀。
近代真正的画家处境很悲哀,他们一方面不愿自己的作品为市场经济而创作,一方面又面临基本生活而的忧慮,他们一生为艺术潜心研究,全面较好的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他们却无法面对市场的所谓运作,他们为艺术可以奉献自己的所有,却不愿随波逐流,舍弃自己的追求。让无情的岁月所淹没。
操笔四十余载不觉一瞬之事耳,反观其履,从最初的艺术浅识到岁月染白两鬓的知天命者,认识从茫然到清晰,终于明了自己应走的艺术之路。天纵"庸才",时年与我
;纵观中国绘画史,凡树立风范以传厥派者,皆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侵淫深者,其内蕴必博大!深入其间,日久自明。
当今时代发展快速,数码信息时代;中外互融,各行皆是,益者为益,弊者为弊,人心浮燥,功熏利欲。科学可融,为艺断不可为!为艺者,肩负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是绘事的正道。中华文化,浸润上下五千年,儒学之根,道学之哲,佛学之明,舍此为谁!故为学者,艺者,宜三省而后为之,乃不失上智为学也。
历代绘事高贤;其名大兮,其声高兮,其身巨兮。放言我尊,是为语狂!如言超越,固为难事,献身艺术,矢志不渝,传承发展,应为本份。悲鸿先生云;"艺将绝之者续之,不足者补之"
。大千先生谓艺术创新"容而不留西画外观,乃天才之为,稍有不慎,即走火入魔",均为至理名言。所谓容,乃有利于艺之不足者,补之可也,对传统绘画持否定态度则是害言。社会越发展,文明越昌盛,其本根尤显重要!后来者可验之。
作者 无禅